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14(2 / 3)
则会增大被对方炮火击中的面积。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可如今,明军战船却是统一把侧舷暴露出来,不过清军很快就知道他们在干嘛了。岸上十几枚弹丸刚刚飞驰过来,在水面上激起些许波涛后,只听得“通通……”犹如鼓点般敲在每个人的心头,三百门火炮同时吞吐火焰,整个江面都弥漫着硝烟,数百炮弹犹如雨点般泼向岸上!清军绿营那帮二把刀炮手,如何能与郑氏集团在海上刀口舔血多年的老炮们相提并论?
无数滚热的铁球在土地上犁出长长深痕,一开始准头还有些问题,但很快便越来越准。“轰隆”一门清军岸炮当即被击中,沉重的冲击力下,当场变得四分五裂,连带着将周边士卒砸成重伤。同样的事情不断地上演,不到两刻钟的时间,整个瓜洲外围的岸防全部哑了火。“横队变纵队!快!”甘辉丝毫不停,见对方炮火被摧毁后立刻下令。三十艘战船继续往前,不断聚拢,变成一列纵队。朱马喇本来被对方火炮密度吓得不轻,区区三十艘战船上竟是装了不下数百门火炮,在这年头实在有些惊悚,而且还都不是那种小佛郎机之类,而是真正的纺锤式仿西式火炮,不得不说,在学习西方技术这一点,郑氏走在全东亚的前面。可对方却并未继续轰击,而是逐渐聚拢,却是变为纵队继续驶来,朱马喇一开始还有些疑惑,等他转头,看到自己身侧远处的大运河河道时,迅速反映了过来。“快,快派船只拦截他们,不要让他们进入河道!”可惜也晚了,而且清军战船多为几百料的小船,哪里能拦得住?还没靠近,就被明军那密集的炮火击伤,即使侥幸靠近,对方便是撞,也能给你撞残。于是乎,挤在运河河道两侧,也就是“倒t”字头两侧的数千清军,就看到了恐怖的一幕。那三十艘战船的纵队驶入河道,深入瓜洲渡口之内,两侧正对清军营房和集结的队伍。而后,左右六百门火炮同时开火!火光在傍晚不断闪射,“通通”的响声延绵十数里,响彻两岸以运河河道为轴线,两侧两三里之内都成了明军炮火驰骋的乐园,无数用于驻兵的营寨坍塌,滚热的炮弹还会引燃木质营房和秋日的草木,映红天际,原本居于江岸之外,不会被炮火波及而结队的清兵顿时遭殃。炮弹在地上不断弹跳,消耗自己的动能,而后在经过的人群中带起一阵腥风血雨、断臂残肢。朱马喇大声呼号“撤!所有人远离运河!”炮声依旧不断,火光迸射,将两岸映得通红…… 铁人初试所有两岸清兵开始无序往运河两岸外逃离,但由于缺乏组织,反而延缓了速度,挤作一团,变成火炮射击的目标。“通通通……”不断迸射的火光以及倾泻的弹丸,在傍晚日暮下的大运河与长江交界处间飞驰,留下清兵慌乱无措的哀嚎和仓促。炮火足足持续了半个时辰,六百门火炮持续输出近万炮弹,将方圆数里之内都纳入打击范围,清军散乱不堪,正向逃窜。见状,甘辉一臂高振,拔出配刃,对身后旗手传令“准备登岸!铁人营先驱!”猛烈的炮火终于逐渐消停,数千明军将士提刀贯甲,船只纷纷靠向运河两岸,准备登陆。朱马喇见状如何不知对方打算登陆步战,连忙赶紧呼号,让亲兵四处维持秩序,将松散的清军聚集起来准备抵抗。结果,没想到明军炮火根本就没结束,早已填装完毕,就等着清兵重新聚集起来。等船只逐渐靠岸,清兵以为对方要下船陆战,朝这边冲来时,便又是一通齐射“轰隆隆”又是炸雷霹雳,弹雨飞舞,原本才刚刚被朱马喇亲兵和八旗们驱赶,激起的战心顿时四散,又开始朝后方四散狂奔,任凭身后人如何驱赶,也无济于事。朱马喇连续严令,斩杀了近百逃兵才勉强稳定下来,可此时,明军却已然下船列阵。此战随行兵员并不多,毕竟也就三十艘战船,虽说都是大船,但也带不了太多人,统共也就五千左右。其中,刘国轩的铁人营自然就成了中坚力量。“举矛,前突!”刘国轩高声下令,数百身着甲胄的长矛手先行向前数步,突出应敌。郑成功在铁人营的人员招募上充分听取了刘国轩意见,刘国轩拒绝了让那些郑氏旧部的海寇水手们加入,而是统一选择当初郑鸿逵在漳州地区招募的,粤东、闽南、闽中一带的渔民和山民作为兵源。福建、粤东的地理条件和赣南有些类似,都是那种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地方,民风亢健,多喜械斗,同时由于客家文化的影响,宗族、集体意识极强,往往喜欢抱团。刘国轩自己就是闽西山区的客家人出身,对于福建地方的民风颇有认识,在他看来,这些人是非常优秀的兵员,一方面,相较于江南、湖广那些农业发达的平原地区,这些山区百姓十分好斗,其中一些甚至有不少战斗经验,而相较于郑氏旧部那些老海贼,他们又没有那种油滑事故。更重要的是,闽、粤、桂等山区土客矛盾深重,导致其地百姓宗族观念很深重,这玩意在现代当然是完全落后的,但在这个时代,却是一把双刃剑,一方面,会导致当地人际关系盘根错节,对抗朝廷改革政策,光烈朝新政实行的几个地区中,闽、粤、桂是最麻烦、最艰难的。就是因为宗族抱团,推行政策阻力极大,甚至闹出过为了抵抗官府重新丈量土地,地方宗族地主煽动乡民冲击衙门的事情,最后张家玉还是用军队才弹压下去。可站在另一个方面而言,这种抱团的宗族观念,本身
↑返回顶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