重生明帝但大明已经没了 第132(1 / 2)
“天子自是尧舜之姿,只是……”金采闻言当即摇头,哈哈嘲笑道“怪不得,怪不得,你既如此想,过一万年也不会受重用!你连天子是什么样人都不知道,还希望在光烈朝做事?”侯方域更加疑惑“难道不是吗?”金采却是语出惊人,也不怕死,也许是喝醉了,直接拍案道“什么狗屁尧舜之姿!要我说,当今天子,就是个恰好姓朱的流贼、义军头领!”侯方域直接被这话镇住了,虽然光烈朝向来不因言获罪,哪怕你跑到承天门前骂上三天三夜,只要不妨碍交通,就没人管你。但这话也实在是太大逆不道了金采看着对方愣住的样子,却是肆意大笑“唉呀,要我说,人家陈子龙就是看出来了,姜曰广虽是个老油条,但估计也能看得出来,怎么你和令尊就看不出来呢?当年的流贼,如李自成那般,喊得是什么口号?‘均田免赋’!这当今天子,就是个恰好姓朱,更有眼界、更有本事,更懂手段的李自成!”“我敢断言,对付你们只是 启民金采是被朱由榔亲自下旨征辟的,但由于他自己定下的规矩,此时除了重大事宜,哪怕是他亲自征辟的官员,也要走内阁程序。其实一开始,只是朱由榔和谢颖聊到戏曲小说之事,据朱由榔所知,明清之际,是中国古代通俗文学的顶峰,大量话本流行,四大名着,三个在此时刊印流传,许多不识字的市井小民,都会到茶馆旁听说书先生讲一段,三国、水浒的故事,更是脍炙人口、妇孺皆知。朱由榔对于这种文化氛围还是很鼓励的,只有科学技术的文明是不足以称为伟大的,艺术娱乐,文化普及也是民族兴盛的重要一环。而且也据此生了个心思,既然大明,尤其是江南地区,有如此好的文化氛围,识字人口也不只局限为读书识字,不少贩夫走卒、商旅伙计,都能识得不少字,所以自己完全可以办一个官方报刊啊,用来反应社会舆论,或是给文化交流和可能到来的思想启蒙提供平台,还能借此将自己的意志越过层层官僚,直接传达给普通百姓。可若是自己亲自办吧,好像有点降身份了,也没这个精力打理,但若是交给其他人,又都不太放心,自己身边这些文官,大多都是士大夫出身,要他们花团锦簇的写封圣旨还行,要弄出能让百姓听得懂,愿意听的东西……实在为难了。于是乎,朱由榔就想起了后世印象深刻的一个人名——金圣叹。这家伙好像此时还在世吧?金圣叹是明末杰出的通俗文学家、评论家,还被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们推崇为“中国白话文学运动的先驱”,再适合不过了。可一问,这大明朝却是没听说过有个叫金圣叹的人,最后还是方以智左思右想,言道有个闻名江南的“狂士”金采,和陛下要找的那个人比较相似,朱由榔这才想起,金圣叹是明亡以后才改的名字,此时应该就叫金采。便让翰林院将其征辟过来,作为报刊的回,写得便是朱由榔登基以来,麾下文武抗清的故事。
当然,由于此时通俗小说的风气,写得相当玄乎,和事实差距颇大,跟三国演义似的,但老百姓就爱这一口啊,尤其书中的事情就是这几年发生的,大部分人都还在,老百姓天生就是爱八卦的,更加推动了故事的讨论度。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金采先让书社把就是关于地球重力,在金采这个主编的监督上,所有言语都尽量用白话,举身边可见的例子来说明。而民间奇闻,多偏向于那些海商或是商人的奇异见闻,用意大致也就和马可波罗的游记差不多,朝廷新政是最新政治新闻的简报。至于百家争鸣,接受所有人民间投稿,可以讨论所有学术、政治、文化问题。记叙了自古以来,学术成就大多出于辩论,唯有大胆的、系统的争辩,让各个学问名家把自己的观点拿出来碰一碰,才能取得进步,朝廷应当鼓励民间学术辩论、思想碰撞。这篇文章“思出于辩、理出于争”的观点立刻如同火星,点燃燎原。 冰山一角(上)嘉兴府在元代时,称为海盐州,从名字上就能看出,这地方是产盐的。到了明代,从海盐县到平湖县的杭州湾北岸,也聚集有大量盐场。在南直这种沿海省份,都设有巡盐御史,负责提举盐务,但随着崇祯、弘光时代,盐政体系崩塌,从崇祯末年开始,江南地区的盐银就收不上来了,清军南下后,直接采取刮地皮的模式收钱,对于盐政的关注度也不够。明廷尚在肇庆之时,面对广东盐务,依然是严格管控的,为此户部下了不少功夫,而且当时朝廷管的地方也少,临海只有广东一地,不难管控。其实真论垄断盐业,赚不了几个钱,广东一年官营盐业收入也就不过十万两,这一方面是由于朱由榔近乎非盈利的盐政政策,将盐引价格压到过去的二分之一,又把从盐户手中的收购价提高三成,既改善了盐户的收入水平,也在平抑粮价的同时,让私盐行业无利可图,毕竟官盐的价格已经压得和私盐差不多了。当然,代价就是,原本作为朝廷财政大头之一的盐银一压再压,还不如每年市舶司土地租赁金的十分之一。东征之后,江南尽复,中国的一半以上海盐产地都被明廷收复(还有淮海盐场和长芦盐场在北方),朱由榔虽然并不把盐当做自己财政主要来源,但这种官方垄断依旧是必要的。封建社会中,盐是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,对盐的垄断关乎经济命脉的稳定。崇祯以后,虽然明清双方都没有控制江南地
↑返回顶部↑